吳文輝(1936年—)作家、教授。廣東開平人。 先后就讀過廣州市立十八小學、廣雅中學和九龍?zhí)招阒袑W、納氏英文夜校、秀島中學等。 1953年以港澳生的身份考進中山大學中文系,畢業(yè)后留校任教,歷任助教、講師、副教授、教授,還經(jīng)常走出校門到工廠農村去。寫有下放高明、遠赴茂名、揭陽整風整社、三水社會主義教育、花縣“四清”、坪石辦學、天堂山干校勞動、樂昌小洞大隊工作、韶關棉織廠鍛煉、英德茶場干?;貭t、東莞開門辦學、廣州軸承廠受教等。1962年寫有《工農兵方向的歷史必然性》和《“興、觀、群、怨”解》高質量的兩篇文章。 1973年起主攻東方文學。以學術論文為主,獲獎的有《仁愛道院》與《普列姆昌德的現(xiàn)實主義》,由北京外文出版社收在印地文本的《中國批評家眼中的普列姆昌德》一書中,于1988年拿到印度新德里去參加國際書展。 專著一部,與人合著于1985年出版的《外國文學》(上下冊)一書,吳文輝本人寫了37萬字,包括亞洲文學、非洲文學、北美洲文學、大洋洲文學四個部分。此外,還翻譯一點外國詩歌、小說和劇本,如視為澳大利亞詩歌國寶的《來自雪河的人》、根據(jù)梵文印地本和參照俄譯本翻譯的印度古代大作家迦梨陀娑的劇本《摩羅維迦與火友》。
相關附件: